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笔趣阁 www.biquge3.cc,最强齐天大圣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一秒记住【69中文网www.69zw.com】,为您提供精彩小说阅读。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

    首府西昌市

    区号0834

    邮编615000

    车牌编号川

    总面积601万平方公里。

    辖西昌、德昌、会理、会东、宁南、普格、布拖、昭觉、金阳、雷波、美姑、甘洛、越西、喜德、冕宁、盐源及木里藏族自治县等17个县市、616个乡镇,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四川省民族类别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全州总人口41548万,其中彝族18155万,占总人口4379。 海拔1500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有经年常青之树,四时不败之花,因海拔较高,天空洁净清朗,月亮晶莹皎洁,素有“月城”之雅称,也是举世闻名的中国航天城。

    凉山自古以来就是通往祖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通道,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远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中央王朝就在这里设置郡县进行管理。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如西汉司马迁、蜀汉诸葛亮、元世祖忽必烈、著名旅行家徐霞客、马可波罗等都曾有凉山游历、活动的记载。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北上时,在会理举行了永垂青史的会理会议,并在冕宁与当地彝族首领歃血为盟。现在的凉山州是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由原西昌地区和原凉山州合并而成。

    凉山是一个资源十分富集,开发潜力巨大的地区,是四川省委、省政府确立的“攀西资源综合开发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对这一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十分重视,小平同志曾盛赞“这里得天独厚”。1991年以来,江泽民、胡锦涛、李鹏、朱容基、乔石、李瑞环、吴邦国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到凉山视察,四川省委、省政府也先后四次在西昌专门召开资源综合开发会议,对凉山优势资源的开发和加快凉山经济社会发展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寄予了极大的期望。

    凉山富集的资源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富甲天下的水能资源。 凉山境内江河纵横,水能资源极其丰富,理论蕴藏量达7100多万千瓦,可开发量4952万千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流经凉山的雅砻江、金沙江、大渡河“三江”流域,流量大、落差大,具有广阔的水电开发前景,是国家“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和骨干电源点。

    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 。凉山地处著名的攀西裂谷成矿带,是我国乃至世界罕见的“聚宝盆”,被誉为“中国乌拉尔”。境内矿产资源十分富集,具有品位高,埋藏浅,采取条件好,综合利用价值高的特点。现已探明矿种84种,有相当储量的达60种,其中大型、特大型矿床30处,中型矿床63处。主要矿种中,钒钛磁铁矿保有储量1373亿吨;富铁矿49858万吨,居全省第二位;轻稀土氧化物总量10306万吨,居全省第一位,全国第二位;铜、铅、锌、锡金属量48507万吨,居四川省第一位,在大西南乃至全国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另外,贵金属、盐、磷、白云石、硅石等金属、非金属矿种也有相当储量。

    极为丰富的农业资源。 凉山光热丰富,雨量充沛,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农业和生物资源极具特色,被誉为各类动植物的基因库。安宁河谷是四川省第二大平原,素有“川南粮仓”美誉,是国家和省农业综合开发的重点地区。土地、气候、物种所形成的“黄金组合”,使这里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单产高、质量优。所产烟叶可与世界最好的美国烟叶媲美,是国家优质烟叶、储备烟叶、出口烟叶的重要基地;甘蔗平均亩产5吨以上,最高亩产达15吨,平均含糖量135;蚕茧一年可养四季,个大质优,单粒丝长达1200米;各类蔬菜具有“早、优、高、稀、特”的优势;苹果、石榴、脐橙等水果享誉省内外。凉山是全省三大林区、三大牧区之一,有林地17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306,活立木蓄积量达23亿立方米;草地241万公顷,占总面积的40以上,牧草产量高、草质好,仅草本类优良饲草就达上百种;野生植物资源名目繁多,仅中草药就有2400余种,被称为“川南中草药宝库”。

    绚丽多彩的旅游资源。 凉山自然风光秀美,自然、人文景观遍布各地,民族民俗风情别具特色,是四川省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有代表性的景区、景点160多个,极具观光旅游和开发价值。现有泸沽湖、邛海螺髻山2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马湖、彝海、龙肘山仙人湖3个省级风景名胜区,彝海即红军长征时刘伯承元帅和彝族首领小叶丹结盟遗址;有美姑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冕宁冶勒等省级自然保护区;有现代高科技景观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有青幽的泸山、神奇的土林、大自然的奇观公母山、百万亩飞播森林,有全国唯一展示彝族历史文化的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西昌、会理、宗教圣地灵山寺、木里大寺、以及泸沽湖摩梭人风情,彝族独具特色的祭事盛典、婚丧嫁娶等民俗民风,全国四大碑林之一西昌地震碑林,春秋战国大石墓,博什瓦黑岩画,大箐石刻,唐宋塔楼,明清庙宇等等。

    极具魅力的民族文化资源。 凉山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各民族历史悠久,风情古朴动人。彝族、藏族、回族、布依族、傈僳族等10多个世居民族的生活习俗丰富多彩。彝家的“砣砣肉”、“杆杆酒”,藏族的酥没茶,摩梭人的“苏里玛酒”别有风味;彝族“火把节”、回族“古尔邦节”、傈僳族“牛王会”、布依族“六月六”热闹非凡;大凉山地区的“毕摩文化”充满魔幻色彩,彝族服饰、歌舞美轮美奂;彝家“背新娘”、摩梭人“阿注”婚姻别有情趣

    自然地理

    成昆铁路和川云国道纵贯全境,为“南方丝绸之路”上重要通道。境内地貌复杂多样,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高山、深谷、平原、盆地、丘陵相互交错,有海拔最高为5958米的木里县恰朗多吉峰,最低的雷波县大岩洞金沙江谷底305米,相对高差为5653米。 山峰高耸,河谷深切,高差悬殊,不仅构成了特殊的地貌景观,也形成了我国罕见的亚热带干热河谷稀树草原景观。州内构造地貌发育充分,断裂带纵横交错,断块山、断陷盆地、断裂谷众多。断陷盆地内分布着河流冲积平原、洪积扇、丘陵、台地等,盆周为断块山,盆底与山顶相对高差可达1000米。盆周白山冰川地貌保存完好,发育典型,盆地内部冰川谷和岗垄比比皆是,均属难得的科考旅游景观。地貌形态在垂直方向呈层状分布,既有多级剥夷面、多级阶地(如金沙江、雅砻江、安宁河等宽谷河段可见到4~6级阶地),也存在层状喀斯特溶洞(如雷波马湖溶洞、西昌仙人洞等),以及屡见不鲜的低海拔土壤被抬升到高海拔地区的奇观(如在木里海拔3000~3800米地带的典型的云杉、冷杉树林里随处可见古红壤)。这种多元性地貌的优势,决定了自然生态环境的多样性,为开展多种类型的旅游活动奠定了物质基础,捉供了优越条件。

    境内有属大雪山脉南支的锦屏山、牦牛山、鲁南山、小相岭、黄茅埂等山,多数山峰海拔超过4000米。木里西部与甘孜州稻城交界的恰朗多吉峰海拔为5958米,为全州最高点。雷波县大岩洞金沙江河谷海拔仅为325水,是全州最低点。高山深谷的相对高差达5633米。

    由于地形的多样性,凉山州内各地都明显呈现出立体气候。总的说来,凉山州区域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干湿分明,冬半年日照充足,少雨干暖;夏半年云雨较多,气候凉爽。日温差大,年温差小,年均气温16c~17c。如开展旅游活动,无淡旺季之分。

    因地理环境复杂多变,气候的垂直、水平差异很明显,往往山头白雪皑皑,山下绿草茵茵,可谓“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以大小相岭和黄茅埂为界,具有着南干北湿、东润西燥、低热高凉的特点。日照量自北向南递增,北部山地年日照时数约在1600~1800小时,而中南部达到2400~2600小时。与我国同纬度及其邻近地区相比,这是湘、赣、浙南、闽北等地区全年日照时数的1.2~1.5倍;是黔西地区的1.6~2.1倍;是四川盆地的1.6~2.8倍。在我国北纬30o以南地区,除西藏和云南元谋之外,这里的日照时数是最多的,所以开展冬季阳光沐浴度假旅游具有优越条件,是国内开展阳光度假的最佳地之一。

    凉山地处攀西裂谷成矿带,矿产贤源丰富且具有品位高、埋藏浅、易开采、综合利用价值高等优点,是建设综合性、集团性大型钢铁、有色金属、稀土、贵重金属等原材料基地的最佳地区。现已探明矿种82种,有相当储量的达59种,大型、特大型砂床30处,中型63处。其中钒钛磁铁矿探明储量1373亿吨,富铁矿保有储量49858万吨,铜矿保有金属量13517万吨,铅矿保有金属量7885万吨,锌矿保有金属量26704万吨,锡矿金属储量4万吨,轻稀土保有稀土氧化物总量10306万吨,分别居全省储量一、二位。此外,岩盐、磷、煤,石灰岩、白云岩、铝土、硅石、金属镁等矿产也具有相当储量。

    生物资源名目多、分布广。全州各门类生物资源6000余种,其中,植物类4000余种,动物类1200余种,微生物类近千种。尤以木本和草本植物资源占优势。森林面积3000余万亩,占全省的30;草地面积3000多万亩,而且牧草产量高、草质优,仅草本类优良饲料就有上百种。野生植物资源名目繁多,仅中草药类就达2500余种,占全省的一半以上。有甘蔗适种地30多万亩,平均亩产达5吨以上,最高可达10吨以上,比国内单产的福建省高2,含糖量比四川内江老产区高3。州西南部具有种植烤烟的良好气候生态环境,质量名列全国前茅,国家烟草专家称“凉山优质烟叶,可与世界最好的美国烟叶媲美”。蚕茧一年可养四季,蚕茧个大质优,茧丝洁白,弹性好,单粒丝长1200米。各类蔬菜具有“早、优、高、稀、特”的优势。石榴、苹果、脐橙、枇杷、桂圆、核桃、葡萄、花卉、花椒等都具有质量好、产量高、发展潜力大等优势。全国著名农学家卢良恕赞誉这里“不是海南、胜似海南”。

    水能资源富甲天下。全州河流水能总蕴藏量高达3000多万千瓦,占全省20以上,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在凉山州境内可建1001000万千瓦大型电站8座,规划装机容量高达2500万千瓦以上。

    历史沿革

    秦汉时期,中央王朝就在凉山设置郡县,委派官吏进行管理。

    唐、宋、元、明、清在凉山先后设置了郡、州、司、府以及路、卫、厅、县等。

    这一地区,秦汉以前称古邛都国或邛都部落,汉称越嵩郡,隋唐为嵩州,南诏称建昌府,元称罗罗斯宣慰司,明为四川行都司,清称宁远府,民国称宁属。

    1955年凉山彝族自治州由西康省划归四川省,自治州人民委员会驻昭觉县。原属乐山专区的雷波、马边(驻民建镇)、峨边3县及原属西昌专区的越嶲县划入凉山彝族自治州。辖昭觉、布拖、金阳、普格、喜德、普雄、美姑、雷波、马边、峨边、越嶲等11县。 1956年由呷洛地区设置呷洛县(驻蒲倡麻);由益各脚地区设置洪溪县(驻益各脚);由咪姑、瓦岗地区和雷波、美姑、昭觉等3县各一部分地区合并设置瓦岗县(驻咪姑)。凉山彝族自治州辖14县。 1958年呷洛县由蒲倡麻迁驻西西脚坝;瓦岗县迁驻雷池乡。 1959年越嶲县改名为越西县;呷洛县改名为甘洛县。撤销瓦岗、洪溪、布拖、普雄4县,将瓦岗县并入昭觉、雷波2县;洪溪县并入美姑县;布拖县并入普格县;普雄县并入越西县。凉山彝族自治州辖10县。 1962年恢复布拖县(驻布拖)。凉山彝族自治州辖11县。 1978年凉山彝族自治州迁驻西昌县,原西昌地区所属西昌、德昌、冕宁、会理、宁南(驻东风公社)、会东(驻前进公社)6县及盐源彝族自治县(驻盐井公社)、木里藏族自治县(驻博瓦公社)划入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彝族自治县改为盐源县。辖18县、1自治县。 1979年由西昌县析置西昌市,属凉山彝族自治州领导。辖1市、16县含一个自治县)。

    到2000年,全州下属1市、16个普通县和一个自治县共17个县市

    风土人情

    凉山彝族的服饰,多姿多彩,风格独具。历史上,由于彝族支系众多;居住分散,因此,各地服饰区别明显,样式各异,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凉山不少地区四季冷凉,气候变化不大,所以彝族服饰季节性不强,察尔瓦(披衫)常年皆着。

    男子多蓄发于头顶,彝族称“字尔”或“字木”。这是一种古老的传统装束。男孩在四五岁时,头前顶留一块方形的头发,成年后将其挽成一个发髻。人们视其为天神的代表,认为它能主宰吉凶祸福.所以神圣不可侵犯,任何人不能触摸、戏弄。因此汉语称其为“天菩萨”。头上缠着青蓝色棉布或丝织头帕,头帕的头端多成一尖锥状,偏鉴于额前左方,彝语称为“兹提”汉语名“英雄结”。青年人多将英雄结扎得细长而挺拔,以示勇武,而老年人往往是粗似螺髻,以表老成。彝族男子以无须为美,从年轻时起就常将胡须拔去。男婴左耳穿孔,稍长即戴耳环。

    彝族女童蓄发以后梳单辫垂直于脑后。八九岁时,将单辫盘于头顶四周,辫尾缀以红色棉线,辫上有时扣以弓形小木梳为饰。出嫁时则分流双辫、交叉盘压在头帕上。如尚未出嫁而已达成年期者,亦可择日分梳双辫。至乍地区青年戴红里青面双层绣花头帕,依诺地区是一二米蓝布折成数层顶于头上。所地地区是一长条青布,花线扎边,折戴头上。三个地区都是生小孩后将帕换帽。圣乍、依诺地区换为荷叶形夹帽,所地地区技为竹架青布圆顶帽。也有用黑色长布缠头的,布约3厘米宽,盘绕头四周,盘出10厘米左右。突出愈大者愈贵,如过去黑彝贵族女子,不分成年与否、生育与否,均通用。女子未成年前,耳上常挂红绿珠,大如豌豆,以铁丝串四颗成一串,长三四厘米,系红色棉线穿于耳际。或戴红色石质小圈,用线穿入圈中,分挂耳际。成年或梳双辫时始戴耳环。耳环为珊瑚、银泡、石料耳珠,玉、贝、银耳牌,大都为圆星形。银质或铜质的式样较多。最普通的是三合式或四合式联合花苞,中嵌料质红豆。旧时黑彝贵族女子常带倒形花蒂式.下垂用银丝编成的细带五条,每条尾端有圆坠,摇曳别致。衣领是单独的一条,不和上衣相连,上缀有银苞泡花,前面正中扣连处有一长方或梅花形领牌。

    妇女上衣毛、棉、丝制、排襟、前襟、后项圈和袖口用彩线挑有图案花纹。领口周围缀以金器、银器、珠宝和玉器。有的饰以盘扣,用彩色丝线缠绕,形状各异颇具匠心。甘洛彝族女服中襟为多,独具风采。圣乍地区的兔毛背心又别具一格,即在青底彩花的坎肩袖笼底边镶上一圈雪白的兔毛,华美富丽。妇女多着百褶长裙,用宽布与窄布镶嵌横联而成。童裙以红、白色为主,或几色相间,青年以红、蓝、白色或红蓝白色相间为主,老年以青、蓝色或青蓝色相间为主。童裙裙短,一般为两节,腰小摆大。成人为三节,上节为腰,中节直桶状,下节成细密格纹。长裙的特点在于下节的层层皱折,所以俗称“百褶裙”,以多褶为贵。旧时裙式长短与身份有关,黑彝女子长裙拖地,行走时尘土飞扬,以示尊贵。所地地区羊毛裙质地柔厚高雅,中部桶状窄长,红色,下节蓝色细褶均匀齐整,其下横间以红、白、黑细条纹,色调和谐,再下是青色,膝盖处百褶四散,成喇叭状。行则褶皱闪动,轻盈飘逸。彝族妇女以针筒、口弦和避邪用的獐牙、麝香为胸饰。腰际佩挂三角形荷包,包面精饰各种纹样,衬以不同包布缝成,上端开口,下缀五色飘带,挂于左方腰际,实用又美观。腕饰以金、银、铜、玉、石质手镯,戴金银或石料镶金银马鞍形、猫眼形戒指。贵妇人还佩戴金、银、铜质链、锁、坠等头、胸、背饰。

    彝族男女都外着“察尔瓦”和彼毡。“察尔瓦”彝名“瓦拉”形似披风,用撵制的粗羊毛线织布缝制而成,一般13幅,每幅宽七八厘米,多染为深蓝色。以圣乍地区的最为华丽,边缘镶有红、黄牙边和青色衬布,下边吊有30厘米长的绳穗。被毡用两公斤左右羊毛缝制而成,薄如铜钱,折以6厘米宽的皱折.一般为30至90折,上方用毛绳收为领。多为原色或蓝色。察尔瓦和披毡是彝族男女老幼必备之服,白天为衣,夜里为被,挡雨挡雪,寒暑不易。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